孩子过分依赖家长表现
孩子过分依赖家长表现,现在的家庭很多孩子都带的娇气,过分依赖父母,面对这一情况,应该处理孩子的依赖行为,引导其真正自立。来看孩子过分依赖家长表现。
孩子过分依赖家长表现1
表现1、害羞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
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
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表现2、缠人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儿童心理分析:
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
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
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
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孩子过分依赖家长5种表现要重视早教2
在孩子哭闹撒娇后,家长要么直接代劳,要么先“冷处理”,却禁不住孩子的哭闹,僵持一会儿后,还是代劳了。虽然过程不同,但最终都向孩子妥协了。
而这种妥协背后的想法往往是“长大就好了”、“只有这一次哦”。家长总是寄希望于未来,可等“下一次”真的来临时,依然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这种妥协会让孩子觉得“周围的人都会宠着我,我可以不用自己做事情”,甚至会认为“这并不是我自己的事,别人能为我处理好一切”。可这个“别人”究竟是谁呢?一旦走出家庭,谁还能这样无条件地为他付出呢?那当孩子突然间认识到这个“残酷的真相”时,他要怎么办呢?
【物质奖励,诱导其“自立”】
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小到“如果你自己吃饭,我就给你买一个玩具”,大到“你这次考第一名,我就给你买个平板电脑。”表面上看,孩子自己吃饭了,自己走路了,努力学习了,还考了第一名,自强自立。
但这其实是家长在自欺欺人,因为他并不认为那是为自己做的,而是为了玩具或平板电脑而与父母做的“交换”。试想,一旦到了社会上,对于有些必须做但并没有明显回报的事情,孩子自然是能推脱就推脱,能不负责任就不负责任,没有担当,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严厉态度,逼迫其“自立”】
这类爸妈通常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给孩子人为设立严酷的环境,用精神压迫的方式逼迫其自立,用“扔下去学飞”的方法来“锻炼孩子”。我们经常听到这类父母说:“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以后能有什么大出息?”“没有人会帮助你,我也不会帮助你,谁都不要指望。”
我们特别愿意相信这类家长是爱孩子的,因为他们在这么做的同时,内心也备受煎熬。但这种“爱”并没有让孩子感觉到。孩子在家长面前没有自尊、自信、安全感,当她发现自己的世界并不仅仅只有家庭时,自然会在其他地方寻找这些。
因此,这样的孩子“青春期逆反”会格外猛烈。小时候老老实实听话的优等生,到初中后成绩一落千丈,甚至逃学、离家出走,往往都是这样造成的。不仅如此,“自卑”和“不安”还将成为困扰孩子一生的“隐疾”,严重影响其成年后的生活。
延期、诱导、逼迫,这样都不能让孩子真正地自立。而这三种做法都有同一个根源: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成长,逐渐自立。其实,孩子远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也脆弱得多——他可以自己做好多好多事情,
但也需要感受到好多好多的爱。这时,就需要父母的态度:这是你的事情,我不能帮你做,但我相信你能做好。我愿意陪着你慢慢做,等着你一点点长大。
自立是一种态度,它来源于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身边的事物,相信能对自己负责;对于力不能及的事情,可以求助于他人,但并不依赖。而如果家长都不相信他可以自立,或者非得逼迫着才能自立起来,那他的自信又从哪来呢?
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置疑,但如何去爱,确实是个值得用一生来学习的课程。和无原则的付出与要求相比,孩子更需要尊重和陪伴,这才是爱的正确形式。
当孩子带着满满的爱和自信走出家庭时,就能真正独立地站立在天地之间,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了。或许,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