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随笔

时间:2024-02-13 19:15:39
初中语文教育随笔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知道随笔吧?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育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教育随笔1

转眼间,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快二十年了,在这段日子里,我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回首细想,虽然我的学生们不一定都成为语文拔尖的孩子,但起码会成为有语文涵养的孩子。

由于农村小学教育现存的一些客观问题,导致我接手这些孩子时,他们的小学基础参差不齐,居然还有语文拼音不过关的孩子,这一点是大学毕业不久的我所不曾想到的。面对这一让我挠头的问题,我曾经试着用下课时间给班级那些基础特别差的孩子辅导拼音,但收到的效果甚微,一是因为学习拼音是个很枯燥的东西,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二是课余时间毕竟有限,想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学习一年的东西真的很困难,不久我就发现,我的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于是,满腔的热情被当头一盆冷水泼下,把我浇了个透心凉。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班级中拼音基础最差的学生修文龙的拼音水平竟然突飞猛进,我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和他的谈话我知道了并不是因为我给他"吃小灶"使他的拼音进步,而完全是因为我的一句即兴发挥的话。

记得那是十月份的一天,我正在讲台上讲课,双眼无意间瞥向窗外,当时正直一阵秋风吹过,校园内的柳叶随着瑟瑟的秋风四处飘洒,于是我情从中来,对学生们说:"秋天,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它们活跃在诗人们灵动的笔尖,镌刻在读者们的心怀中,在杜甫的眼中,秋天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凄凉;在毛泽东的笔下,秋天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壮丽;而在刘禹锡的心中,秋天则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可以说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东西会有不同的情感,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的那样:‘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修文龙对我说,就是因为当时我的这番即兴讲演,使他知道,原来描写秋天的句子可以这么美,不再是只有小学时的"丰收的秋天","金色的秋天"那些枯燥干瘪的字眼,他说他第一次领悟到语文的魅力。于是自己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语文,让自己也能写出那些美好的句子供后人传诵。但他也深知拼音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想要在语文上有所见地,总不能连拼音都不会啊,从此以后,他就专心致志的研究起拼音来。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真的没有白费,他的进步也映在了全体学生的心中。

修文龙的进步并不是因为我的课外辅导,而是因为他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语文的魅力,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真的印证了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教授知识虽是老师的职责,但培养兴趣才是老师教学真正的成功。

经过这件事情后,我慢慢的将我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上。让我忧虑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像修文龙同学那样仅仅因为一句也许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诗词就对语文产生兴趣,要知道,班级中语文成绩拔尖,日常积累丰富的学生大有人在,我深知,这些优等生们的成绩好很多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个学科,而是只是想要有个美好的前程才捏着自己的鼻子逼迫自己学习的,我不希望他们在语文学科上也是纯粹的为了考大学而机械的学习,我要让他们把学习语文当做一种快乐,成为一种享受,因为我认为语文教育的真谛并不只局限于教授语文知识,而是让他们通过学习语文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文化,塑造他们的灵魂。

当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任重而道远,其中的欢乐痛苦也会不断交替上演,但如果我们都能怀着一颗坚定负责的心态去教导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语文,喜欢语文,不难发现,我们在教授给他们语文知识的同时,竟重塑了他们的灵魂。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初中语文教育随笔2

xx画讲究意境之美。大画家吴道子说:“意造景生。”那种“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以无尽的诗情使观画者产生无尽的美好遐想,成了xx画的一绝。所以,xx画的构图,汲取了太极图之灵韵,用s线将画面分割,大胆留白而绝不填鸭。有时欣赏一幅画,那大块的留白总能使人遐想不断:这里似有一叶扁舟云中去,那里似有飞流瀑布天上来;高处似起农舍炊xx,远处似听风中林涛……观画者在观画,也在创作,是观者和画者在共同创造画作的美。所以画界有论:“露而不藏便浅薄……愈藏而(境界)愈大,愈露而愈小。”可见,“留白”是何等重要。

xx画有“留白”说,xx戏曲有“虚拟”说,吟诗作文有“悬念”说,目的都是给观众和读者留点遐想和创造的空间。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讲教学艺术,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用现在的时髦话讲,更多地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读出自我。

语文课上,我们总习惯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讲解的十分具体,分析的十分透彻,甚至编出若干习题,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硬把作品压榨成流汁灌给学生。我常想,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由他人剖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之露,还不如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美,尤其是读文学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实”讲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韵。所以有时xxxx苦苦整出一个实化的课件,反而使作品失去了美的价值,一目而了然:啊,原来不过如此。我站在实实在在的岳阳楼上,总也感受不到“衔远山,吞长xx”的.气势,更无“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之乐。我游了桃花源,硬是寻不见“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加上沿途小贩不停的叫卖声扰耳,一点身居“世外”的感觉都没有,我直呼上当,发誓再也不去桃花源。但我明白,作者并没有弄假。常言道,风景美如画,无疑画比景美。又言道,画出诗意,自然说的是诗意比画更有神韵,景随情生,无情则无景,你不走进陶渊明,自然寻不见世外桃园,这只能自己读作品去品味,哪能由他人硬拽去的道理。所以,文学作品总是留给读者许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为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是“留白”的经典。语文老师不妨学学xx画的“留白”艺术,不要堵塞了学生再创造的思路。

少着墨,多留白,语文教学一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

初中语文教育随笔3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生活。特别是依托着教育科研的深入,我们也一步步的走进了新课改。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推动学法教法革新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都及时找 ……此处隐藏17521个字……p>

3.对于作假包庇的'学生多加批评教育,加重处罚。

经过实践,发现背记的效果明显的好了起来。现在回想起来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不就是在一个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吗?教育最怕的是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我们才有进步和成长的机会!

初中语文教育随笔15

一、当前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位教师教学《背影》时用很多时间去分析父亲去买橘子的几个动词,进行类似应考的语言赏析的答题训练,指导了答题的方法,甚至是答题的格式。学生听完后抄写教师课件上所谓的标准答案:探、攀、缩、爬等动词表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父爱的深深的理解和无限的感动之情,而没有把父亲买橘放在一个情境来体验,即祖母去世、差使交卸这样的惨淡光景之中,也没有展现父亲面对年已二十岁的儿子,不辞辛苦,亲自爬过月台买橘的这种特别深沉的情感。当然,儿子在文中对于父亲的情感已是非常复杂的,感恩、愧疚、释然兼而有之。这么深沉的情感像这样教学就显得单调而肤浅。这个案例表现了教师对文本细读不够,也不到位。

二、对策

(一)明确散文分类,把握教学的切入点

现代散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回答“散文教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初中散文的分类及其特点是什么,根据散文的文体特点和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再确定教学方式,这是散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下面,我说说初中散文的分类和切入点。一是记叙性散文。记叙性的散文对人与事的描写都是真实的。正如作家吴伯箫所说:“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传统。古代散文是这样,现代散文也是这样。”这类散文最显著的特征来抒发作者的内心真实感受。写人与叙事都是为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服务的。所以,叙事性散文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及其生活场景,挖掘作者寄托在文本中的主观感情。如教学《散步》时,我们可以抓“我们”“田野”“散步”这几个关键词为切入点,通过简要的分析人物来更好地体会“我”要表现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二是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主要以抒发作者主观的真实情感态度、生活激情等为主。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所以,抒情性散文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抒情方式;追寻作者的情绪变化与情感线索;品味关键语句深入体会抒发的感情。三是议论性散文。初中教材里的这类散文所占比重较小。这里不阐述。

(二)体悟作者情感,突出散文的核心点

许多学者在谈到散文的时候,都说过散文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抒发作者的真实感受。散文的本质特征就是贵在有“我”。散文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为抒发“我”的真情实感服务的。作者通过自己的审美眼光,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让客观的生活和世界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美化和同化。如果忽视了散文背后作者的存在,就会造成教学偏差。所以,我们散文教学的核心点是解读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理。

1.抓住“意脉”,感受情感

文学作品都是特定社会的具体反映。很多作家在进行散文创作时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现代散文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是通向现代散文阅读和鉴赏方向的一把钥匙。如《背影》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感动、愧疚、释然、怀念等。教师可以引入相关背景,如当时他们父子感情不好,有矛盾,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文章前半部分“我”厌烦父亲的关爱,甚至公然拒绝。后来,父亲为“我”艰难地去买橘时,我流下感动的眼泪。抓住这个变化,这个转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意脉”,即“厌烦—拒绝—感动”,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更好地体会感情。正如孙绍振所说:“对文本分析不得其门而入,原因之一就是对自发主体的迷信,具体表现就是无视文本深层‘意脉’和文体的审美规范和风格创新,阅读在感知显性层次滑行的顽症,其根源盖出于此。”

2.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在整体把握文章后,我们应该注重对关键的重点的语句进行品味。这是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的常用策略。学生只有通过品味语言才能感悟到文本语言的魅力所在,感悟到文本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敏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散文中哪些句子值得品味呢?从内容上看,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从结构上看,处在文章开头、结尾或全段开头、结尾起引领后文或总结前文,起到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看,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从修辞上看,运用了比喻、象征、排比、反问等手法的语句或者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为关键语句。从炼字上看,关注运用准确、生动和富有情韵的字词,变异语言和模糊语言等。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我抓住“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中的“挡”字进行品味:(1)你能把“挡”字换成哪个字?(2)引导比较“挡”和换后的字比较,哪个字更好,好在哪里?(3)一个“挡”字,你能想象到母亲当时怎样的情形和心理?(4)一个“挡”字,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挡”是母亲主动、急切而为之,仿佛看到了母亲紧张惶恐的情形,体会到母亲担心儿子看到衰败景象而担忧的心理,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精心呵护与关照。这样,学生就深刻体会到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样的教学不是粗而化之、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粗放式的低效教学,而是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情感受到熏陶的集约化精细化深度化的教学。

3.挖掘矛盾,体会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不符合逻辑、违反语言规范的用词现象。这些语言看似矛盾,却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蕴含着深刻的寓意,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显示着语言的精妙。将其原来的、未经作者加工的状态想象出来,与文本中的形象加以比对便很容易看出其中的矛盾了。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只不过是个只有一些野草的、荒废的园子,但是作者却说它是“我的乐园”。这就是矛盾处,抓住这一点分析,我们便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唤醒自己童年时期的感觉和体验,重拾当年自己创造欢乐的回忆,便会很容易地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充满童趣的精神乐园中,体悟到文本中所描述的童心和童趣。

4.填补空白,丰富情感

文学创作之中的“留白”是指有意不写或者简写某些内容,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倒筐倒筐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空白”只有在读者的能动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生命。阅读教学中对作者本来难以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解释和填补,成为一个丰满的审美对象。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教学时,执教教师创设了让学生说说阿长去给“我”买《山海经》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还原作者省略和淡化的这部分内容,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走进作者要表现的内心世界,真正感悟到作者了当时巨大的震撼,从而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散文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所在。我们的研究只是解决了散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部分问题。要真正提高散文阅读教学效率,根本途径是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育随笔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